两会热点社会问题
发布时间:2009-03-06

 

1.奥运专题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意义:北京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事,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各国人民。


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是世界各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热烈拥抱,也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情对话。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弘扬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推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普及和发展,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地唤起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爱好,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人民心中扎根开花,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办奥运会,不仅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大好时机,更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改善城市环境难得的机遇。

  四个展示:通过奥运,我们要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形象;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展示13亿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中国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

  奥运作用: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收益,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带动电子、通信、建筑、体育用品、服务等部门及行业的发展。这将加速推动中国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将成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催化剂。

  2008年奥运会在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领域为北京、为中国留下了宝贵遗产,既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奥运会对北京的经济影响是可观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促进股市健康稳定发展

股票市场是一种虚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风险是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

  一个强大而健康的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有力保障。构建透明高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的股票市场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股票市场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继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是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中心;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是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建设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是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手段;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对推动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股市要平稳健康发展,在加快市场化步伐和加强监管的同时,更需要政府、上市公司、投资者三方共同努力。监管层应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培育健康规范的市场,使投资者在有规可循的市场中以比较理性的方式来参与;上市公司加强自身建设也是关键环节之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保障中国股市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投资者应摆脱政策市思维,学会发现股票的价值,树立长期投资意识,减少投机心理,在股市出现震荡时能够保持较为冷静的思考和选择。政府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市场基础制度,上市公司提高质量,规范行为,投资者在一个透明、规范的市场中逐渐走向成熟,中国股市才能实现平稳发展。


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就业与收入分配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好又快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以人为本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公平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体系,以促进规则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做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好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类计划和项目;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认真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4.
公共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三指标: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




  现阶段我国安全生产的特征: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与形势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

  现阶段我国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安全生产工作任重而道远,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是目前安全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是目前安全生产问题的主要原因。

  确保安全生产的举措(一健全一激励坚决防范、加紧应急):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将煤矿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排查治理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加紧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是生产安全的重点工作。

  交通安全:预防是防止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最有效手段。

  交通安全预防包括:思想上的警惕以及措施上、设备上、技术上、人员配备上的预防。

  食品、药品安全:药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二性二感二制:充分认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五是):食品药品安全的管理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的重要任务,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举措,是实现社会稳定的要求,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加强三个建设完善管理、激发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建设和谐社会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扩大就业,缩小国内不平等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安全问题和教育不平等问题。

  四个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促进法治型国家和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劳动关系的和谐的重大意义: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题中的应有之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最大的和谐,和谐社会一定是广大劳动者正当利益真正得到实现的社会,也一定是劳动关系双方都能够共赢共荣的社会。没有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失去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构建和谐劳动的作用:有助于巩固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劳动用工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增强就业稳定性和提高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落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化解劳动关系中不和谐因素、实现劳动关系平衡的动态过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

  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工会和行业组织作用,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都有助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劳动关系和谐,必须走法制之路。新《劳动合同法》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同时,各级政府是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者,集体谈判与民主参与的促进者,劳动争议的调停者,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对劳动关系的和谐起主导作用。

 


6.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个选择: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思想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坚持三个一四个坚定不移:坚持一条道路,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7.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个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三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特征: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

  两点三好: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权益。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五个必须: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各方面自治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进行;必须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自治范围;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必须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四大优势: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党对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是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基本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领域向多领域逐步推开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各项制度、法律和法规,是逐步健全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三农)的市场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

  意义——“四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重要手段,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即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四新:新背景、新思路、新目标、新方式;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9.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




  生态三文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10.
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术创新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实现节能减排的措施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1.
抗震救灾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主要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和仁爱精神。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准则。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

  抗震救灾精神的深邃实质: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

  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凝聚力、创造力、文化力,作为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显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也必将激励着我们信心百倍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实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发展(四位一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协调发展(三个推进):推进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基本要求(七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自觉性,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各项目标,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坚持五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

  科学发展观四是: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四是: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解决好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13.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两个指导: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四十字原则:以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基本原则。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人的权益,以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以全面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的措施: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调在开户银行预存工资保证金,所有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对重点监控的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各地方、各单位要继续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

  


14.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的生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三个能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以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5.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

  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




  意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追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本质:用优秀文化为大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消费水平,变文化为人民群众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家园。

  三好一途径: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等多方面内容,公益性、服务性是其根本性特征。

  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对策有: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五个有利于: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文化性能的充分实现和整体提升;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生命价值感、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切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情致;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二想二神一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建设,是时代的要求。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内方面可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际上可提高国家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式途径:加大研究和创新力度、统一思想,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注重宣传引导,发挥舆论及大众文化功能,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开展民族和时代精神教育以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抓关键抓典型以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之三必须:必须从全局出发找准着力点;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必须全方位拓展渠道,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17.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个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三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特征: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

  两点三好: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权益。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五个必须: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各方面自治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进行;必须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自治范围;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必须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四大优势: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党对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是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基本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领域向多领域逐步推开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各项制度、法律和法规,是逐步健全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

  


18.  
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我们党确保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是从源头上割断公共权力与人性私欲之间脐带的利剑。




  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关键在于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确保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用权,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措施: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扩大民主范围和渠道,改进和完善民主制约监督机制;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住审批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关键环节,完善审批程序和审批方式,规范审批行为;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对资金运行过程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推进政务公开,实行民主用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举措。

  具体方针:明确政务公开的原则和目的,依法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有关事项,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规范公开内容,把规范各类权力运行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丰富公开形式,因时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进行政务公开;科学设计政务公开程序,政务公开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相互制约。

  整合监督力量,强化有限用权:一是党委要高度重视,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党政齐抓共管;二要注重监督工作的方方面面,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监督工作的重点问题,以重点监督带动全面监督;三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委会内部监督、民主生活会监督、上级和下级相互监督等监督形式;四要发挥电子网络监控体系作用,运用网络公示重要事项,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19.
 文化创新与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文化四作用:对思想解放起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先导作用,对和谐社会起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催化作用。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提高文化软实力呼唤文化创新。

  文化三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以及传播手段创新。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发展的根本。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文化创新的方针方略:四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的措施有:真正实行解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破除官本位观念和体制;按文化发展规律办事;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提高文化软实力需要体制机制做保障。深化改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杠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重要目的;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政府职能是中心环节;重塑和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紧迫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是必然要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重要内容。


20.
稳定物价关注民生

  物价问题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政府关注民生利益的第一视点。




  稳定物价,就是要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

  稳定物价,关注民生,体现了中央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

欢迎访问温州大律师网  http://www.kungfulawyer.com

法律咨询:13738778655(崔律师)